《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于2024年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针对第三方核查机构参与造假,情节严重的,规定三年内禁止其从事相关服务。视觉中国/图
截至2023年底,已有二十多个省级生态环境厅/局上传了2022年度的“第四方”评价报告,环保组织绿领环保整理发现,105家第三方核查机构中有15家涉嫌数据出错,占比高达14%。
“造假”和“出错”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从生态环境部此前的通报看,有的错误是主观造假,如篡改检测报告的送检日期。但有的“第三方”机构认为,“出错”有技术原因。
北京等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公开了“碳市场碳排放核查报告检查情况”,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表现打分、排名,其中不乏“优”等级报告比例为100%的机构。可见,频繁“出错”也暴露了第三方核查机构人员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
文|李嘉诚
责任编辑 | 汪韬
nfzmgreen@126.com
企业有多少碳排放,这是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决定了后续真金白银的买卖。
根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企业碳排放的“第三方”核查,可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委托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作为“双保险”,“第三方”核查工作结束后,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其另行招标的机构将对核查结果进行复核,可称为“第四方”评价。在刚过去的12月,“第三方”核查机构加班加点对企业进行碳核查,待“第四方”评价后,评价报告将发布在全国碳市场信息网——由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搭建并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3年底,已有二十多个省级生态环境厅/局上传了2022年度的“第四方”评价报告,名为《技术服务机构信息公开表(2022年度核查)》。环保组织天津滨海环保咨询服务中心(简称绿领环保)整理发现,105家第三方核查机构中有15家涉嫌数据出错,占比高达14%。煤样数据“错误”成重灾区
全国碳市场信息网上线之前,“第四方”评价报告公布于“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的碳排放专区。2023年5月,环保组织上海青悦分析了该平台2019-2021年度的报告,发现170家第三方核查机构中有35家涉嫌数据出错,占比高达21%。涉嫌数据出错的核查报告达136份,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排放量偏差超1%或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采用了经篡改的检测报告。“第四方”评价报告从“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转移到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后,2023年7月26日,第一份2022年度报告上传至该平台,但数据出错情况依然存在,错误描述得更为详细。例如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进行核查时,发现企业数据存在合理范围的误差,未采取矫正措施,反而直接将元素碳含量取缺省值处理——缺省值一般指方法学中的默认值,实际情况可能高于或低于该默认值。导致企业最终排放量相差39.1%,以2.6万吨碳市场入市门槛计算,这一错误涉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1万吨,若以70元/吨的碳市场价格计算,误差至少达70万元。广州绿石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对玖龙纸业(河北)有限公司出具的核查报告中,因为供热量、锅炉产热量计算过程有误,导致锅炉效率达到120%,超过最大理论值(100%)。河北科技大学对兴隆县兴隆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核查报告,供热量计算错误,导致1GJ的发电量高达为0.417MWh,超过最大理论值(0.277MWh)。值得注意的是,与2019-2021年度的“第四方”评价报告略有差异,2022年度的评价报告中未使用“经篡改”等具有主观造假意向的描述,转而使用“取值方式错误”“填写错误”“统计有误”“公式错误”等措辞。从“错误”类型上看,煤样数据“错误”成了重灾区,涉及核查报告18份,占比达到41%。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碳市场碳核查时使用质量平衡法——根据使用燃料的质量结合煤元素碳含量,计算得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煤样的问题曾被生态环境部曝光: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没有煤质检测原始记录的情况下,虚构核查报告内容。但目前的“第四方”报告中,未明确提到煤样数据出错的具体原因。“造假”?“出错”?
“造假”和“出错”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从生态环境部此前的通报看,有的错误是主观造假,如篡改检测报告的送检日期。绿领环保拨打了15家涉嫌出错的“第三方”机构电话,7家未接,2家为空号,1家接通后表示不方便回应,5家回复了错误的原因。有机构认为,不同人员在同一方法学的框架内选数、算数的目的不一样,前后数据差异在情理之中,所以企业填报的数据和“第三方”机构核查的可能有差异,“第四方”复核和“第三方”核查也可能有差异。而差异在何情况下定义为“差错”,各地标准不一。有核查机构认为,对方法学理解不一样,但是最终要以省厅为准,所以也算有问题。以供热量计算为例,方法学《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环办气候〔2021〕9号)规定“燃油、燃气的低位发热量应至少每月检测。如果某月有多于一次的实测数据,宜取算术平均”,这个“宜”字就很有讲究。也有核查机构认为,出错原因在于控排企业。一家曾在河北开展业务的核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有控排企业在核查时不愿意配合提供准确的数据,到省厅复核时,迫于压力公开了更准确的数据,导致前后数据不一致。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核查机构工作人员则认为,控排企业如果涉嫌数据造假,因其有隐蔽性,“第三方”核查机构没有执法权,如果企业不提供数据、不配合,就很难发现。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等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公开了“碳市场碳排放核查报告检查情况”,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表现打分、排名,其中不乏“优”等级报告比例为100%的机构。可见,频繁“出错”也暴露了第三方核查机构人员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碳市场伊始,行业规则不断更新,核查人员要不断学习。以发电行业为例,在2021年3月更新了方法学后,2022年12月又更新了一次,核查涉及的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并且完善和增加了多项要求。“部分地区碳核查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当地企业认为碳核查没有技术交付与项目管理门槛,都涌入了碳市场。”力鸿低碳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毅表示。注册环评工程师需要参与统一考试,难度较大,相较而言,“出钱考证”的碳核查则显得简单得多。以某机构2023年8月发布的碳排放核算员与核查员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通知为例,仅需要缴费1400到3300元不等,经过最少30个小时的在线学习和考核后,就能获得《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证书》。各地生态环境厅/局在对碳核查招标要求大多是没有失信行为记录、重大违法记录等,也未对专业性提出实质性要求。一位碳市场从业者表示,自己曾经为一家企业的碳填报核查提供咨询服务,后来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前来核查时,不了解此行业的计算方法,“最后相当于是我‘指导’他们完成核查。这样操作,假如咨询服务机构有猫腻,核查机构其实也发现不了问题”。黑名单、禁止服务、入刑
202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承担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或者核查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情节严重”的情形,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上述司法解释属于有强制力的法律条文,对于碳排放领域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入罪门槛有了更严格的规定,但这一条司法解释比较新,适用周期还比较短,目前还没看到依据这一条的案例。”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环境资源与能源专委会执行主任张秀秀介绍。以天津市的碳核查招标情况为例,核查一家企业的价格大概在5000元,核查机构需要服务超过60家企业且全部违规,才符合“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条件,市场上能够承担60家企业核查业务的更是凤毛麟角。2021年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未对第三方机构参与造假的行为有约束。办法的更新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于2024年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针对第三方核查机构参与造假,情节严重的,规定三年内禁止其从事相关服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对于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具有一定约束力。张秀秀律师介绍,参考《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可强化相关监管和信用管理。参照《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内蒙古生态环境厅将中碳能投纳入失信主体。根据《上海市碳排放核查第三方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版)》,核查机构出现出具虚假、不实核查报告的,核查报告存在重大错误的,将被纳入核查工作黑名单,有效期为五年,也能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一位核查机构的从业者认为,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批评影响严重,相当于列黑名单,在行业内很难再做业务。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22年度深圳碳市场碳排放核查报告检查情况”中,多家核查机构报告的优秀率不足60%,甚至有个别低至38.71%。但据深圳市某核查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公开这个信息,可能会影响行业声誉,并不一定影响下一年的合作。深圳等试点城市也开始要求核查机构备案、核查员通过统一考试,意在通过提高门槛加强监管。(作者为天津滨海环保咨询服务中心(绿领环保)政策顾问)造假、瞒报、未清缴,141条碳市场罚单里的秘密
生态环境部答南周: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